人人都知道人流量大相对应的客流量也会大,正如一些地方饭店开得多,形成一条街的规模却可以家家都火爆,无形之中形成了集群效应。而沈阳哪些地方人流量大呢?又有哪些写字楼的人爱消费?

首先传统商圈的人流量基数还是可观的,例如1500米长的沈阳中街。沈阳中街是沈阳最早的商业街,有369年历史,也是中国第一条步行街,中街是沈阳历史悠久、交易繁华的商业区,自明清开设以来,距今已有三百五十多年了。不仅沈阳人喜欢去中街购物,许多来沈阳旅游的人也一定会去中街“打卡”。

相比中街,太原街近年显得落寞,新世界、华联陆续关店,热点高的地方也均围绕着沈阳站及万达、兴隆区块,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,太原街即便没有了当年的火爆,但也算人潮涌动。与太原街情况类似的还有铁西广场、北行及三好街商圈。

这里需要把三好街及大西电子市场拿出来,因为这两个是以电子产业为主的商业街,虽然电子产品线上销售量十分吓人,但三好街及大西电子市场的好处是实体店的体验及维修服务等,来往的人群数量也不少,逗留时间也比较长,所以给匹配的其他业态带来了商机。

还有曾号称一个铺位吃三代的五爱市场,虽然被线上挤兑的不如往日辉煌,但东北地区拿货的人依旧络绎不绝,特别是早上的时间段,因为赶车等原因,这个位置的早餐基本都是爆满。从九九商业数据分析来看,五爱市场外部餐饮店的转手率很低,一些铺位经营时间非常久。对应五爱市场的特殊人群,开个慢生活的咖啡馆、书店或者培训机构就显得格格不入了,但对应亲民的早餐店、快餐店还是非常抢手的。

和传统商圈相比,目前沈阳喜欢消费的年轻族群基本都在写字间里,所以去写字间找年轻人也算一个方向,例如青年大街沿线的各大写字间,包括惠工广场及金融中心辐射的大量的上班族,这也是罗森在沈阳选择的落脚点范围。除了青年大街沿线,浑南国际软件园的热度也有所增加,但介于位置原因,小餐饮等不建议直接杀过去。

还有近两三年沈阳增加了一些文创建筑群,例如北一路的1905,大东的铁锚等,吸引了许多辽宁甚至东北的文青,适合驻扎小酒吧、咖啡馆、书店、轻餐饮等比较有滋调的店。

分解了商业的部分,还有社区的分布。沈阳老社区人群的消费力集中在传统市场必需品的采买上,如果想承担多家便利店,多家餐饮,还需观摩年轻人多的社区。以上只能说是比较大概地分解了沈阳商业的布局,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启发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